切割,与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 Updated on 2024/10/11: 添加了 DLC 章节 一些额外的片段
转眼间,2024已经过了一大半。本来这篇文章的命运是成为2024年的年终总结,但是最近发生的种种事又让我怀疑,到了年底是否还能对这些琐碎的碎片记得如此清晰。
而距离我写下上面这句话,又过去了整整三周时间,在这期间情绪得以降温,更多的思考也在和友人的聊天中产生。
那么下面,就是一些纯粹的关于「切割」的情绪废料。
切割——社交的时尚单品
在 LLM 时代,我们只需要把「切割」这个词喂给大语言模型,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
社交网络中的「切割」通常指什么意义?
Claude-3.5-Sonnet:
在社交网络语境中,「切割」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或群体与另一个人或群体公开划清界限,表明不再有关联的行为。这个词在网络用语中有特定的含义:
- 撇清关系:主动与某人或某事划清界限,表明自己与之无关。
- 断绝联系:终止与某人的社交关系,可能包括取消关注、删除好友等行为。
- 公开表态:通常通过公开声明或社交媒体发布来实现,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立场。
- 保护自己:有时是为了避免卷入争议或负面影响,保护自己的声誉和利益。
- 价值观分歧:可能源于对某事件、观点的不同看法,导致关系破裂。
- 群体行为:在一些群体事件中,可能会出现集体”切割”某个成员的情况。
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交网络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名人、公众人物或网络红人之间。”切割”往往反映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动态和社交网络的特性。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细节或具体例子,我可以进一步解释。
不知道是自己的错觉还是形势使然(亦或是年龄段使然),在这两年以来,「切割」行为似乎正愈来愈常见地发生在我的身边。
撇去在网友之间众所周知的那次惊天动地的「切割」(You know what I mean),按时间顺序,我印象深刻的切割行为主要可分为如下几例:
- 升学工作季,QQ 空间里留下一串微信加好友二维码,附字「本号不再使用,请加微信联系」,仿佛上岸后换用微信是成熟的标志。
- 老友的博客不再更新,再次访问时发现已经关闭评论,首页标了一行「Read only」,留言板上的留言也被清空,仿佛这个空间已经被封存。
- 深夜,QQ 插件弹出通知说「好友已被双向删除」,顺路搜过去QQ号,发现已经改昵称换头像,似乎这个人从未出现在我的生活之中一样。
当然,不是所有的「切割」都会搞得和上述一样充满戏剧性。有时候,「切割」只是一种自然的社交现象,或者倘若有一个「切割九宫格」来将「切割」的含义延展,那么我会在「守序邪恶」那里发问:社交关系的疏远,是不是也是一种「切割」?
正所谓定型文所言:质疑切割、理解切割、成为切割。
本年度所发生的一大些事情,使我不得不从自己的情况出发,重新反思「切割」这个词,以及它的具体意义。
切割由何而来
如果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作是一种纽带,那么「切割」的发生类比成物理动作的话,就需要两个必要条件:
- 一个是纽带本身,纽带本身的柔软度众所周知,但是虚拟的纽带则需要在被切割时足够脆弱,如果坚硬的话也不存在被切割的可能。
- 一个是切割本身,它可以是经年累月的积累,也可以是瞬时爆发的拐点,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让纽带断裂。
从空间上看,「切割」是一个个体主动将自己从某个群体中剥离的行为,它的出现就代表着这个个体对于这个群体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反之亦然。
造成「切割」行为的一大主要缘由,是位置的不相配。
如果按照现代俗语所说,「上岸第一剑,先斩XXX」的话,虽然这种行为不值得提倡,但也可以说是自己处境上升后,想要摆脱原有群体的一个正常反应。而一个人在发生位置变动后想要切割原有群体,亦可以用这个心态来解释。
但实际上,在我所经历的情况里,更多是因为自身能力和位置不匹配而选择的切割,而这在我「不会读空气」(指在某些情况下不会看脸色说话)的叠加之下,显得更为严重。
说白了还是一句话:技不如人,甘拜下风。
如果一个人强行处在一个他不应该在的圈子,那他便就有可能对这个圈子所谓的共有语言认知甚少,进而便有可能踩掉他原本踩不了的一些雷。在这种情况下,人也是会自然而然选择切割的,因为固执地处在那个环境下维护脆弱的关系,只会使自己变成笑料。
「切割」的另一大诱因,是精力的衰竭。而这也是我上半年亲身经历到的。
2024 上半年,我曾被卷入一场赛博环境的拉帮结派中,而我却因为和其中的两方都有利益关系,被扔在了一个两边不是人的境地。而当我真正打开黑名单,把两方扔入黑名单,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然后在个性签名上挂上「如有三次元急事请电话联系」后,我发现没有赛博社交的生活确实美好。「切割」这一行为实实在在地治疗了我的精神内耗。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觉得「切割」行为在近两年看上去发生频率高的原因,是后疫情时代社交关系的回正。由于封锁在家,人们赛博社交的强度大大增加,而现在现实生活回归正常,切割对自己而言不正常不健康的社交关系也是必然的事。
切割,与另一个我
关于如何正确地切割,或许每个人都没法给出一个完全正确且合理的参考指南。
众所周知的某位网友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给出了一篇切割指南,但是可惜没有什么显性的许可协议,故也不好引用。
直到今年,我遇到了几例「之前在其他群和我活跃聊天的群友和这个群的群友是同一人」的事件,这种「盒子」的合并让我重新思考起了「身份隔离」这一行为的必要。
身份隔离并不少见,最常见且合规的隔离方式是将自己的工作号与生活号分开,在朋友圈呈现不同的形态,但这样本质上也不算切割,因为总有人可以将你这两个身份建立联系。真正的身份隔离,应当是让两个身份之间无法建立联系。
身份隔离的好处自不必讲,最为明显的好处是,你再也不用苦心经营自己的公共形象,在新形象下你像 VTuber 一样获得转生,可以卸掉负担换个地方释放你的表达欲。至于那些因为你更换了身份就不接纳你的「小群」,本身就不是你新身份找归属感的地方。
由此来看,身份隔离作为切割的善后工作,如何优美地进行无副作用的身份切割,也是一门艺术。
在这里我想到了 Kench,关于ta的描写已被拆分至 这篇博文 ,没看过的读者可直接去看 Cover 的部分。
在这里我们把上篇文章延展开来讨论,不难发现:原来ta就是身份切割的高手。
虽然不值得提倡,他的身份切割确确实实是毁灭式的:ta通过完全毁掉自己的上一身份,断绝了上一个圈层尝试寻找ta的尝试。换言之,现在的ta在公共视野里已经可以算是消失的状态,谁也不知道ta以什么身份开启了新生活。
让世界上出现「另一个我」这件事很酷,但确确实实是一般人所不容易实现的。仅就切割而言,虽然我的赛博星座连续多年都是 ENFP-T,但也不得不赞同你需要在这件事上有一些 I 的心态:
专注于自己,不要苛求与别人过度共情的自我感动。必要时使用新的身份,能大大降低自己的精神内耗。
在这里摘编一句今天中午看到的空间朋友发表的感想,尽管不知道因何而发:
永远不要多管闲事;跟别人合作不要主动揽活;不要在一个团队里显得过度积极;不要抱有太多责任感,那多半是自我感动;能给别人画饼叫别人做就不需要以身作则;不要想着过度的共情,因为你可能什么都做不到。也许放弃掉那份本不该产生的,令人有些反感的热情才是infp最好的自我救赎。
社交关系的演变可以被构画成一条曲线,有升温必然也有拐点,当拐点下降到一个点时,它就和前文中不再坚韧的纽带一样,拥有了被切割的前序条件。一位友人曾和我说过:我现在想想我被多少人切割了其实我都数不清了,但是仔细想想被切割的那些人我基本都没感觉到被切割的,大概是圈子本来就慢慢淡掉了。
本篇文章的定位为纯粹的情绪废料,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写了有整整一个月,其中的逻辑早已因情绪的落潮变得混乱,感谢您的倾听。
本篇 Cover 为友人的印象画。
一些额外的片段
这些琐碎的文字为上文发布后所产生,为了不破坏之前读者的阅读体验,故单独发表在下方。
升迁后的 GC
摘编一则来自 TechCiel 的读者评论 :
对我而言感觉更为明显的是,每过一个阶段比如升学,把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加到各种软件里的人删掉是非常爽的一件事
我可能并不觉得这算是一种切割,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段关系有过期时间,我就是gc一下
VTB 与虚拟感
如果说前文所述的「切割」大致可概括为一种主动的行为,那么 VTuber(VTB) 这个群体的出现则是伴随了客观意义上的「切割」。
我的 VTB 史大约是从始祖「Kizuna AI」开始,然后观察到,如果不按所谓「企业势」与「个人势」进行分类的话,这几年来,VTuber 的诞生大约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现有职业跟随潮流转型成「VTuber」,他们往往已经是声优或生产型 UP 主等成熟职业并拥有了固定的粉丝群体,转型后粉丝一般也会建立所谓「VTuber形象」与其较为真实的原身份关联起来。
- 而另一类则和上文中「另一个我」类似,他们从一出生就是「VTuber」形象,账号正式运营发出来的第一则动态就是自己的设定卡。他们往往会由公司进行运营,但也有个人从零开始进行运营的情况。
如上两种,相信读者自己都能举出对应的例子,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而需要重点讨论的,是后面的这一类。
由于这类身份并无法和真实世界的身份建立一对一的可信关联,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客观层面的「切割」。这就是「VTuber」中真正「V」(Virtual) 的地方。和日本盛行的偶像行业一样,他们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可能会被加上「在营业」的标签。企业势的公司主体如果需要,也可以替换掉虚拟形象与真实身份的映射关系(俗称中之人替换),比如前些年沸沸扬扬的新科娘事件。
对于后面这一类,保持「切割」是自然而然加上去的标签,对他们而言:破坏次元壁一般是犯规的。
因为一方面,这可能破坏了粉丝心中的「VTuber」形象。而从另一方面思考就更有意思:粉丝哪知道到真实生活的映射是真是假。
对于第一类「VTuber」需要担心的较少,因为「我就是我」,不少人早就知道了你的皮下是谁,也换不了(比如说菜菜子)。而对于第二类,这些是人设本人/运营方在「营业」的全流程需要关注的事情。